新华社贵阳6月10日电 题:贵州“村超”里的“少林足球”
新华社记者罗羽
“做人如果没梦想,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?”20多年前,在电影《少林足球》中,周星驰扮演的主角带领在生活中从事各种职业的师兄弟,圆了足球冠军梦和人生梦。
(资料图)
如今,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的“村超”赛场,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村民球员——杀猪的、卖鱼的、做卤菜的、办企业的、干工地的……也正为了各自的足球梦想和村寨荣誉,在绿茵场上奋力拼搏,挥洒汗水。
(小标题)“卤菜大哥”的“足球生活”
买肉、洗肉、切肉、熬制、分解、售卖……每天早上,32岁的石世显起床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忙于卤菜制作的各个环节。最近四周,每逢球队比赛日,他都会换上球衣,一边做菜,一边等待队长随时可能发出的召唤。
“有时会提前召集大家探讨作战方案、商量赛前战术,我必须随时做好准备。”他说,自5月13日“村超”开赛以来,球队保持着良好习惯,赛前做好充分准备,赛后及时总结经验。
“村超”比赛共有20支球队,分A、B组踢循环赛和淘汰赛,最后于7月29日踢总决赛。目前,石世显所在的车江二村足球队,在A组积分榜上排名第四。他说,“其实前四名实力比较接近,谁能把握好每一场比赛、每一个细节,谁就有更大机会。”
“我们必须有紧迫感。”从小学二年级就开始踢球的石世显强调。他对足球无法清晰定义的爱,源于从小被村民踢球感染。而“村超”的爆火,更是让他生发了前所未有的强烈情感。
对石世显来说,做卤菜是生活,踢足球也是生活。一个代表平淡和宁静,一个代表活力和激情。不能因为踢球,耽误了生活;也不能因为生活,失去了足球。
“我家族中的很多兄弟都在踢球,我的两个儿子也经常在家中学球。”他说,9岁的大儿子已到了感知足球激情的年纪,这次“村超”的氛围更是给大儿子注入了强劲动力,现在他每天背着足球上学。
“上周末,大儿子在看‘村超’的时候觉得不过瘾,还跑到解说台拿过话筒进行解说,反响不错。”石世显说。
(小标题)“玉面屠夫”的“足球传承”
足球可以说是榕江县的“头号运动”。这座仅有38.5万人口的小城,不仅是贵州省的少儿体操之乡,还入选了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名单。
“榕江足球有很长的传承历史,群众基础深厚。”有着“玉面屠夫”之称、45岁的伍春明表示,从小学开始踢球的他,正是受榕江踢球氛围的影响。
十年前,伍春明还是一位卖猪肉的壮汉,因为整天杀猪,脸上也是“满面油光”,所以有了“玉面屠夫”的绰号。“尽管有时候生意比较忙,可一旦碰到比赛,我也是抽时间参加。”他说,媳妇是他的“幕后保障”,他不时把肉铺扔给媳妇,自己跑去踢球。
车江一村足球队的队员杨亚斌总是喜欢调侃他的这位队友兼师父。“伍师父平时踢球有一个最大特点,开大脚。”杨亚斌说,但大力还真出过不少奇迹,意外进球让对手防无可防。
“在教球上,说他严格也可以,说他有小心思也行。”杨亚斌回忆,小时候为了跟伍春明学球,他主动帮师父喂马,每喂一次马,师父就教他一次技术。
“有一次我忍不住发问,为什么不多教我一些,他说必须一招一招传授,循序渐进,才能打牢根基。”杨亚斌笑着说,“我总怀疑那是骗我的‘鬼话’,但也不得不尽力而为。”
如今,杨亚斌已经是球队的主力队员,伍春明则成了球队的板凳球员。看到脚步渐渐慢下来的师父,他似乎明白了师父的初衷。
(小标题)“工地小哥”的“麻直带球”
贴地斩、世界波、凌空抽射……这次“村超”赛场涌现出很多精彩进球,还被网友制成了十佳进球集锦,其中就有车江二村足球队队员石世毕的贡献。
“四轮比赛,我进了两球,助攻五次,为球队做了一点贡献,感觉还不错。”他说,这得益于大量的比赛和训练。
“我太爱足球,也太喜欢钻研技术。”石世毕介绍,小时候他们村附近有一所师范院校,没有装备踢球的他,经常跟小伙伴去捡师范院校学生扔掉的球鞋,拿来裁剪和缝补后穿上踢球。
没有规范的场地,就四处寻找空地,看到刚收完谷子的坝区稻田,就用镰刀将谷桩割平整后踢比赛。“有了电视后,我们就看比赛、看碟片学技术。”他说,后来不少学校建了足球场地,他们的踢球条件才得以改善,技术也慢慢好起来。
“技术好无他,唯脚熟尔。”作为“工地小哥”,30岁的石世毕尽管平时非常忙,却不忘每周抽时间参与球友组织的训练和比赛,他相信熟能生巧,更相信“宝剑锋从磨砺出”。
“我有个绰号,榕江地方话叫‘麻直带’,就是‘一直带’的意思,是球友们给我取的,调侃我不爱传球。”他略显得意地说,“但我也把这看成对我的肯定,说明我的盘带技术还不错。”(完)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