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 经济 >

王充《论衡》卷34程材篇诗解3文吏以狎为能儒生以希为拙苟业忠良疏拙于事无损高志

王充《论衡》卷34程材篇诗解3文吏以狎为能儒生以希为拙苟业忠良疏拙于事无损高志

题文诗:齐郡世代,刺绣恒女,无不能之;襄邑俗以,

织锦虽钝,妇无不巧.日见日为,之手狎也.


【资料图】

使材士未,尝见巧女,未尝为之,异事诡手,

暂为卒睹,显露易为,者犹愦愦.方今论事,

不谓希更,曰材不敏;不曰未为,曰知不达,

失其实也.儒生材无,不能敏业,无不能达,

志不肯为.今见不习,谓之不能;俗睹不为,

谓之不达.科用累能,文吏故前,儒生在后,

是从朝庭,谓之如从,儒堂订之,则儒在上,

文吏在下.从农论田,则田夫胜;从商讲贾,

则贾人贤;今从朝庭,谓之文吏.朝庭之人,

幼为干吏,以朝庭为,田亩以刀,笔为耒耜,

以文为农,犹家子弟,生长宅中,其知曲折,

愈于宾客.宾客暂至,虽孔墨材,不能分别.

儒生者犹,宾客文吏,犹子弟也.以子弟论,

之则文吏,晓于儒生,儒生暗于,文吏今世,

之将相虽,知子弟以,文吏为慧,不知文吏,

以狎为能;知宾客以,暂为固而,不知儒生,

以希为拙,惑蔽暗昧,不知类也.一县佐史,

之材任郡,掾史一郡,循行之能,堪州从事.

然而郡不,召佐史州,不取修行,巧习无害,

文少德高.五曹自有,条品簿书,自有故事,

勤力玩弄,成为巧吏,安足多矣?贤明之将,

程吏取材,不求习论,高低存志,不顾文也.

称良吏忠,忠以为效,非簿书也.夫事也可,

学而知礼,可习而善,忠节公行,不可立也.

文吏儒生,皆有所志,然而儒生,务忠良文,

吏趋理事.苟业忠良,疏拙于事,无损于高.  【原文】  34·7齐部世刺绣(1),恒女无不能;襄邑俗织锦(2),钝妇无不巧。日见之,日为之,手狎也。使材士未尝见,巧女未尝为,异事诡手(3),暂为卒睹(4),显露易为者,犹愦愦焉(5)。方今论事,不谓希更,而曰材不敏;不曰未尝为,而曰知不达,失其实也。儒生材无不能敏,业无不能达,志不有为(6)。今俗见不习,谓之不能;睹不为,谓之不达。  【注释】  (1)部:《太平御览》卷八百一十五引《论衡》文作“郡”,可从。  (2)襄邑:古县名。治所在今河南省睢(suī虽)县。汉时是著名的丝织品产地。  (3)异:这里作陌生讲。诡:隐蔽。这里是陌生的意思。  (4)卒(cù猝):同“猝”,仓猝。  (5)愦(kuì愧):昏乱,糊涂。愦愦:糊里糊涂的样子。  (6)有:递修本作“肯”,可从。  【译文】

齐郡的人世世代代刺绣,普通妇女没有不会的;襄邑一般人都会织锦,就是迟钝的妇女也没有不手巧的。天天看,天天做,手就熟练了。假使“有俗材而无雅度”的读书人未曾见过,手巧的妇女未曾做过,生事生手,就是偶尔干一下,匆忙瞟一眼,即使是明摆着的问题,很容易干的事,也会糊里糊涂看不清,干不了。当今评论事情,不说经历少,而说才干不敏捷;不说未曾做过,而说智慧不够,这不符合实际情况。儒生的才干没有不敏捷的,职业没有干不了的,只是他们有高尚的志向不肯去做。现在社会上一般人看见不愿习文书,就说他们不会;看见他们不肯去做吏事,就说他们干不了。  【原文】  34·8科用累能,故文吏在前,儒生在后,是从朝庭谓之也(1)。如从儒堂订之(2),则儒生在上,文吏在下矣。从农论田,田夫胜;从商讲贾(3),贾人贤;今从朝庭,谓之文吏。朝庭之人也,幼为干吏(4),以朝庭为田亩,以刀笔为耒耜,以文为农业,犹家人子弟,生长宅中,其知曲折(5),愈于宾客也。宾客暂至,虽孔、墨之材,不能分别。儒生犹宾客,文吏犹子弟也。以子弟论之,则文吏晓于儒生(6),儒生暗于文吏(7)。今世之将相,知子弟以文吏为慧(8),不能知文吏以狎为能(9);知宾客以暂为固(10),不知儒生以希为拙,惑蔽暗昧,不知类也。

【注释】 (1)庭:章录杨校宋本作“廷”,可从。下同。  (2)儒堂:指儒家学习经书的地方。这里指通晓儒家经书。  (3)商、贾(gǔ古):古称“通物曰商,居卖物曰贾。”这里是经商做买卖的意思。  (4)干吏:汉代郡县中办理文书的小吏。  (5)曲折:这里指宅院内房屋,道路的情况。  (6)晓:通晓。这里是熟悉的意思。  (7)暗:这里指生疏。  (8)文吏:句子意思不通,疑“文”系“久”之误。“知子弟以久为慧”,跟下文“知宾客以暂为固”,正反为文,可证。  (9)能:根据文意,疑前一个“能”是衍文。“不知文吏以狎为能”,与下文“不知儒生以希为拙”,文例相同,可证。  (10)固:浅陋。这里指不了解情况。  【译文】是因为要分别和比较能力的大小,所以文吏排在前,儒生排在后,这是从朝廷的角度说的。如果从通晓儒家经书的角度来评定儒生与文吏,那么儒生在上,文吏在下。从务农的角度来评论种田,农夫最高明;从经商的角度来讲做买卖,坐商最能干;如今从朝廷的角度来论人才,所以说文吏最高明。朝廷里的人,年纪小的时候做干吏,以朝廷为田地,用刀笔作耒耜,把公文当农桑,就像人家的子弟,生长在宅院中,他们知道宅院内房屋,通道的情况,胜过宾客。宾客刚来,即使是孔子和墨子的才智,也不能辨别。儒生像宾客,文吏像子弟。用子弟熟悉宅院作比喻来评论文吏和儒生,那么文吏在掌握文书上比儒生熟悉,而儒生比文吏生疏。像当今的地方长官,知道子弟因为在宅院里时间长熟悉情况才聪明起来,却不知道文吏是因为文书熟练才能干的;知道宾客因为刚来不了解情况,却不知道儒生是因为接触文书和法令少才拙笨的。这里糊涂不明,不会类推的缘故。  【原文】  34·9一县佐史之材(1),任郡掾史(2);一郡修行之能(3),堪州从事(4)。然而郡不召佐史,州不取修行者,巧习无害(5),文少德高也(6)。五曹自有条品(7),簿书自有故事,勤力玩弄,成为巧吏,安足多矣?贤明之将,程吏取材,不求习论高,存志不顾文也。称良吏曰忠,忠之所以为效,非簿书也。夫事可学而知,礼可习而善,忠节公行不可立也。文吏、儒生皆有所志,然而儒生务忠良,文吏趋理事。苟有忠良之业,疏拙于事,无损于高。  【注释】  (1)佐史:汉代乡的低级官吏。  (2)掾(yuàn怨)史:汉代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吏的属官,分曹治事,通称掾史。多由官员自己举荐。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:“郡国及县,诸曹皆置掾史”。  (3)修行:“佐史”与“修行”对文,皆应作官名。汉代无“修行”之官,疑“修”系“循”形近而误。循行:比“佐史”还要低级的官员。  (4)从事:官名。汉代三公及州郡长官自己选任的僚属,又称“从事史”。《续汉书·百官志》说它“主督文书,察主非法,皆州自辟除,故通为百石。”  (5)巧习:这里是非常熟练的意思。  (6)少文:佐史,循行,都是一乡小官,没有学习过文法,又很少有机会处理公文,所以说他们少文。德高:汉代乡官中,如三老,孝悌力田,要劝导乡里帮助风化,所以说他们德高。  (7)曹:汉代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分科办事的部门称曹。五曹:原指汉成帝设置尚书台的五个部门,这里泛指政府各部门。  【译文】

县里一个佐史的才能,能胜任郡里的掾史;郡里一个循行的才能,能胜任州里的从事。然而郡里不招用佐史,州里不起用循行,这是因为处理文书非常熟练就会按法令办事没有差错,而他们虽然道德高尚,但很少处理公文的缘故。五曹办事自有章程,公文书写自有旧例,只要勤勉练习,就能成为高明的文吏,这怎么能受到称赞呢?贤能高明的地方长官,衡量官吏是选择才智,不寻求是否熟习文书来评论其高低,因为他们看重志向,轻视文才。称赞好的官吏就说他忠心耿耿,忠心耿耿所起的作用,不是在处理公文上。事情可以通过学习达到了解,礼节可以经过练习做到完善,忠贞的节操和公正的操行不是容易树立的。文吏和儒生都有志向,然而儒生追求忠贞善良,而文吏追求能办好事情。如果有忠良的表现,即使办事生疏、笨拙,对他们高尚的志向没有什么损害。

关键词:

相关新闻